正文
(a)使用R-CA和使用不同電解質的CA的重組電池在0.1 mA電流下的充放電循環比較(CA0.5: 2 M ZnSO4+0.5 M MnSO4;CA0: 2 M ZnSO4+0 M MnSO4);(b)不同Mn2+濃度電池的開路電壓;(c)2 M ZnSO4和2 M ZnSO4+0.2 M MnSO4電解質電池的DRT比較;(d)使用2 M ZnSO4電解液的放電和充電電池的DRT比較。
首先從電解液環境與熱力學耦合分析角度出發,通過構建電解液有無Mn2+的對照電池體系,對電解液成分變化進行分析,證實放電/充電過程中Mn2+/MnO2的溶解/沉積過程。進一步通過構建Mn2+梯度濃度電解液體系,模擬MnO2放電溶解過程,發現實驗數據與與相應的Nernst方程高度吻合。從熱力學角度驗證了該反應的可逆性。
(a)在ZnSO4電解質中的XRD對比;(b)(110)峰強度變化;(c)2 M ZnSO4和0.5 M MnSO4電解質的原位拉曼光譜;(d)R-CA和CA0.5在0.1 mA電流下首次充放電周期的比較;(e)ZnSO4電解液與Mn(CH3COO)2+CH3COOH電解液充放電比較;(f)在電解液中加入0.1 M H2SO4后,以1 A g-1的電流首次放電。
通過表征檢測進一步證實溶解沉積機制,并通過不同電解液的對照實驗,將Zn2+的作用指向ZSH.
(a)兩階段放電過程示意圖;(b)不同電流密度下的二次放電曲線;(c)不同電流下不同階段總比容量的百分比;(d)0.5 A g-1下第一次和第二次放電周期的比較。
通過對兩平臺的動力學的研究,指出Zn2+的水解主導放電平臺II。
(a)在0.5 A g-1下拆卸的點;(b)在0.9 V下電池的電解液和正極分解;(c)電池的電解液和正極在拐點處拆卸;(d)電池的電解液和正極在1.8 V下拆卸;(e)拆卸和重新組裝的電池與常規電池的比較;(f)酸浸前陰極放電至0.9 V與在1.8 V下重組正極的對比。
進一步證實Zn2+的作用,創新性地采用分階段電池拆解重組策略:在放電過程中選取關鍵節點的電池拆解,將電解液與正極分別構建新重組體系(N-C:更新正極;N-E:更新電解液/隔膜)。通過對比二者的差異,這揭示了Zn2+的關鍵介質作用,闡明了Zn2+水解主導的質子再生機制。
(a)MnO2容量衰減與沉積相在正極上的不完全反應關系示意圖;(b)0、0.1、0.2 M Mn2+含量下CE的比較;(c)不同電解質循環性能的比較;(d)使用循環后期墊片與初始墊片的循環性能比較;(e)不同的裝配方法;(f)電池的結構和改進,以及在1 A g-1電流密度下的循環性能。
本研究通過反應路徑與界面動態演化分析,揭示了Zn//MnO2電池循環初期庫侖效率(CE)自優化機制的本質。并通過對電極結構設計(剔除粘結劑,增大有效沉積面積)顯著提升了溶解沉積機制下的電化學性能。
結論
本研究針對Zn//MnO2電池體系的復雜電化學反應機制展開系統性探索,通過分離變量法將正極、負極與電解液獨立分析,結合XRD和原位拉曼光譜技術,揭示了關鍵反應路徑及其動力學調控規律。研究發現,MnO2在充放電過程中遵循溶解-沉積的可逆反應機制,這一過程直接決定電池的容量與循環穩定性。并且,傳統認知中導致容量衰減的副產物ZHS被證實具有可逆特性,其作為中間體參與反應而非永久性副產物的特性,為抑制容量衰減提供了新視角。進一步分析表明,Zn2+水解反應釋放質子,顯著促進了MnO2的溶解動力學,這種“自供質子”效應揭示了傳統Zn//MnO2電池中H+濃度的變化過程。本研究的創新性體現在檢測方法與反應路徑的雙重突破:通過分離變量法有效解耦了電極-電解液的復雜相互作用,為精準解析多反應耦合體系提供了范例;揭示的Zn2+水解協同機制為電解液工程提供了新策略。
作者簡介
孫成林教授,吉林省光學學會常務理事,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第二批次人選,吉林省創新團隊負責人,長期從事水系電池和分子光譜領域的研究工作,發表包括Angew. Chem., Nano Lett., Food chemistry、AOM、JPCL、APL、OE、OL等高水平國際期刊在內的SCI學術論文150余篇,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項,以項目負責人身份主持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及省級重點重大項目。
汪勝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就職于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研究方向為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性能優化及原位表征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吉林省科技廳、吉林省發改委等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2018年“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以第一作者(含通訊作者)發表包括Angew. Chem., Nano Lett. JEC, CEJ, JMCA, OE, OL, APL等高水平期刊在內的SCI學術論文30余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