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的概念迅速被人們接受,并催生了一批新技術和新型商業模式,后來的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等等不斷涌現,但這些概念都在點上有強調,容易被人們理解得過于狹隘和片面,并沒有體現出泛信息化時代的本質。在我看來,“電子信息+”才能從面上反映出整個電子信息技術目前的狀態、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重大意義。
電子信息本身是一種以電子的產生、運動和作用為物理特征,以信號、電路和場為技術特征,從而實現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處理和顯示的一門綜合技術,它包括了從電子材料、電子器件、電子組件、電子系統和整機,以及電子測試和標準等在內的一套完整的技術鏈和創新鏈。所以,電子信息+的內涵完全不是局限于某一項電子技術與其他行業的交叉結合,而是更強調整個電子技術的各個方向都要與各行各業交叉結合。因此,電子信息+不是簡單的互聯網+的升級版,它既是回歸到IT技術的本質上,也是順應了IT技術的發展趨勢。
電子信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當前,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兩大特征已十分明顯:一方面,它本身向縱深發展出全新的技術已經很困難,我國主要是跟蹤和拿來主義;另一方面,它與其他行業的結合、交叉和跨界的橫向發展才剛剛開始,展示了廣闊的空間,電子信息可以上加天、下加地、中間還可加空氣。所以,電子信息+就是及時表達出這樣一種理念:讓更多的人投身到利用現有的電子技術去改造傳統的各行各業,讓更多的人把電子技術融入到地方經濟中去,從電子行業走向行業電子。因此,“電子信息+”就是要鼓勵人們去發現和挖掘埋在下面的一座座金山銀山。這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更是一個方向性的引導問題。
電子信息+還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當前,距離我國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的預定日期已經越來越近。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間,我們靠什么才能領跑世界,從而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這是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眾所周知,上世紀初相對論、量子力學、DNA結構、信息論等四大基礎科學理論的建立,支撐了世界經濟社會60多年的發展。必須承認的是,在短時間內,指望基礎科學領域實現大的突破并不現實,即使有原創的重大理論突破,沒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時間也難以真正地應用于實踐、產生出生產力。因此,我國未來的發展依然需要依靠工業化過程中各行各業的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強大動力,而“電子信息+”,這有可能把我國直接帶到世界經濟第一的位置。
大家知道,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微電子為代表的電子技術的興起擴大了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地位,2010年左右興起的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使我國開始出現一些并跑的領域。我認為,“電子信息+”與各行各業的深度交叉融合將為我國創造出更多并跑和領跑的機會,而這個窗口期很可能也就一二十年時間,之后,被高度信息化武裝了的各行各業又會回到自己行業的本征技術問題上去發展。(科學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