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蓮快80歲了。
不笑的時候顯得很嚴肅,但一笑起來還是像個小姑娘,兩只眼睛在鏡片后瞇成一條縫。
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張永蓮的院士辦公室門外就是實驗室。穿著白大褂的年輕科研者時不時會經過這扇門,去房間的另一端拿儀器或取數據。盡管步履匆匆,但一切,都在極安靜的環境中進行。
這幅畫面,于張永蓮來說不能更熟悉了。她已經身處其中57年。
世界通過實驗室認識她,而她也在實驗室里發現了另一個“世界”。不甘于追逐別國的科研進度,選擇為中國尋找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維度,張永蓮在實驗室里詮釋著她對生活、對事業的追求。
不能重復走別人的道路
1957年從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張永蓮就來到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一待數十年,她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樣的任務交派下來,她總是同事中完成得最好的那一個。同樣的實驗結束,她總比別人更盡善盡美。
1983年,已經快50歲的張永蓮得到去英國帝國腫瘤研究基金會分子內分泌實驗室進修的機會。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重新進入世界舞臺的中國科學家,她的出現令英國同行印象深刻。
在英國,她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有時深夜回到宿舍,還要考慮第二天的實驗;有時甚至會為一個實驗半夜起來,回到實驗室重新開始工作。在英兩年,她兩次胃出血,急診住院后醫生要求她手術治療,但為了不耽誤課題研究,她還是選擇了吃藥,略有好轉就馬上回實驗室。
進修一段時間后,張永蓮照例請同事們“提出寶貴的批評和建議”。在常規的溢美之詞后,一位英國同事說了這么一番話:“張,你有非常出色的技巧,也非常吃苦耐勞,但卻缺乏創新精神。這似乎是你們中國科研工作者的通病。你們總是能把已知的領域探索得很全面,卻不能開拓新的空間。這種性格和眼光,不會幫助你和你的國家走在科學前沿。”
如醍醐灌頂,張永蓮一直記得聽完這番話的感覺。她一直引以為傲的優點,恰是別人眼里科研工作者的致命傷。
“我們不能重復走別人的道路。”她開始思索,并最終把這么一句話,記在她的筆記本上——“在國際科研的舞臺上,中國的科學家不能趕,因為趕意味著總在步他人后塵。我們要超,要敢于競爭。”
感受到學術地位的變化
回國后張永蓮帶領一支隊伍,選擇了當時在國內還處于空白的雄激素對真核基因轉錄調控機制這一國際前沿領域潛心研究。很快,她在1993年先后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事業剛剛進入新階段,張永蓮又遇到了新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科研人員紛紛離開崗位,或者去國外,或者下海經商。甚至張永蓮本人也多次接到英國、美國的科研機構伸來的橄欖枝。有承諾她全家移民的,有承諾接受她和整個科研團隊的,也有開出極高薪酬的。但張永蓮一一拒絕。
“如果說從未動心也不盡然,因為有一點也曾吸引過我,那就是當時歐美國家的許多儀器設備的確先進。但當年英國之行激發起的好勝心仍然強烈地激勵著我:雖然我個人取得了一點成績,但還沒有幫助我的國家在這一科研領域走在國際前沿。”
1998年起,張永蓮開始嘗試將她之前在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所長,用在附睪對精子成熟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上。這一領域在國內幾乎空白,在國際上研究人員也鳳毛麟角。但它不僅在基礎理論方面是研究基因轉錄調控最理想的器官,而且在應用上能為男性生育調控提供嶄新思路。2001年后,她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發現了一個附睪特異表達的新基因,既能抗菌又能起始精子的運動。
隨著一項一項成績獲得國際認可,張永蓮開始感受到,在這一領域中國科學家學術地位的變化。當她第一次受邀參加國際附睪大會的時候,曾完全跟不上別人的節奏。國際同行與她聊天時,她甚至因搞錯了專業術語而鬧了笑話。但是到了2006年,張永蓮和同事們已經站到了國際前沿。2010年第5屆國際附睪大會在上海召開時,張永蓮被推舉為第6屆大會主席。
不忘踢毽子的韌勁
張永蓮科研探索的這份韌勁從何而來?每次回答這個問題,她總會笑著講起少女時代的一個故事:
小時候的張永蓮身體羸弱。因為什么花樣也不會踢,同伴們踢毽子的時候,誰也不想帶上她。回家后,她央求母親做了毽子,偷偷在家練習,直到她發現自己終于掌握了一個、兩個、三個……直至所有的花樣。又到游戲時間,這次張永蓮當著小伙伴的面,踢出了所有的花樣。在大伙的歡呼聲中,她牢牢記住了這種克服困難的勝利感。
她說在英國同事對她誠懇批評的時候,當她第一次受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時候,當她感到遇到新的阻礙發現事業瓶頸的時候,少女時代的這一場景總會出現在她眼前,鼓勵她去克服困難。
70歲之際,張永蓮又著手開創新的事業。這一次,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一起為我國的生殖生物學研究和應用沖向世界前列而努力。
2007年,在市科委支持下,她力推成立了上海市分子男科學重點實驗室。目前,這個實驗室已經從2個研究組發展成12個研究組,開展精子發生和成熟過程中表觀遺傳機制的研究。
“我們試圖掌握生命起源的奧秘。這在國外,也只是個別實驗室剛起步,而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團隊,成員全部都是年輕人。這個實驗室已發表SCI論文52篇;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60多項。”張永蓮不無自豪,“當年曾來挖角的外國機構科研人員,現在反過頭來羨慕我們。他們說:‘張,希望和未來在你們。’”
記者手記
社會的一切發展和進步最終都要靠誠實勞動來實現。創新則是一種創造性的誠實勞動,是對誠實勞動的質的提升。正因為如此,創新也更需要勇氣和堅持,更需要開拓和勤勉。
張永蓮半個多世紀執著于她的科研,當面對事業發展的困難,面對國外同行的誠懇批評,她沒有退縮:“如果此路行不通,便必能有另一條通衢,要么尋找新路,要么開一條新路。”而當張永蓮的科研取得了成績,面對各方拋來的橄欖枝時,她也保持著那份“勇氣和堅持”:要“幫助我的國家在這一科研領域走在國際前沿”。
這正是這位女科學家的“美麗”之處。正如她所說,“我覺得生活是美的,工作是美的,科研也是美麗的。我始終不能放棄對美的追求,所以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來源: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咨詢與學術活動中心,原載于《解放日報》)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